|
杨学思
一、《大学》功夫讲解
讲课很多了、讲的阳明心学是顿悟的法门,很多同学搞不定,只好讲渐法。儒家的渐法是《大学》,《大学》就是一个修身大纲,讲修身、品行在其中了、道也在其中、很多同学死死的抓住德、一味去修品行,以为这就是儒家的核心——道德问题,却忘了道是由千千万万的德组成的,明道、自然有德在其中,道就是一切美好道德的的核心。
儒家怎么修道?孔夫子讲“以仁修道”这个仁就是一颗充满美好道德的的心,没有心怎么修道?“仁”就是一颗心而已,离开这心是没法入道的。儒家讲道德就是因为修道而非修邪恶,有了这个道世界就能生生不息!儒家讲的是中正之道,《易经》也讲的是这个,孔子写的《易经》系辞一定要好好研究,这是打开儒家学问的关键。
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”宋儒说这是彻上彻下语,宋儒很会品鉴点拨经典。在孔子那,也是要在事上磨练,也无所谓动静,只是一个“敬”,如此则内省不疚,无往而非定。
这些都是在说敬。敬的工夫,说得通俗些就是整肃自己,让自己的内心清明,不苟,不昏聩。格除物欲就是格物,割除对外物的危害,自己注意领悟,慢慢领悟,平时还是那四个字提撕此心!正心的过程就是格物的过程。抓住自己的“心”——提撕此心能量就开始回来了,不再追逐外物,心窝会发热,能量会流入丹田,自己应该感觉得到——"敬慎其心"是总的方法。
总的来讲《大学》是修儒之基石,是修行入手的基本功——慎独;更为高深的方法要不断看《中庸》《易经》等经典、不断体会总结功夫深了,相信会悟出自己修行的方便法门,而真正入道。
(二)儒门六证之“定”功和其它几证的体证
杨学思 渐法走的是“六证”的路线,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。
知止为入道的门户不算一证,所以我在《浩然正气修法入门》中已经明言知止是入德之门。“中”有双层含义:一为喜怒哀乐之未发则为心中之中;一为发之而中节之和。中间的过程为五证——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。中为道之体、和为道之用,体用视为一,道家佛家有体而无用不是太极之道,所以唯有儒家即能出世、也能入世即能体道又能用道。六证都是得“中和”的一种层次体验。
一、定的体证
儒门的“定”和佛家的定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儒门的定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气象、内外是不分的,如鼎之镇、如山岳之凝重、如天之浩渺恒常、如四时自然运作完全不待安排,不是去省察、克制而得而是自然而得,如果是省察控制自己那就是义外,是曾经被孟子批评过的告子之流;儒门的定是存养而得、存养此心不在此心上加一念也不在此心上减一念。
儒门之定功不分动静,不在停息思虑,也不去故意思虑,是一种洗心退藏于密地、心本通天的超然物外,思考应事也不影响“定”,如有心中之心、能体万物之理。
定中往往能体天之“诚',“诚”就是个自然之主宰,也就是宋明理学说的那个天理。如见万物运转不息,同佛家以心观心不同,儒家之观是以理观心,这个理就是天道。此理不和万物作对,相反能促进思考的深度,此理是一个常知、常在在生活的每个角落。能感知这个理的常在就是良知,能感知此理自然不分动静内外,此为循道而行,一切自然有章法不必着意去安排。
儒家之道在于养其本有、执其固有,不必去调息而息自调、不必去入静而人自静,不必去安排而自得于心,于是能静、能安、能虑、能得。
二、静的体证
|
|